上海青山国际旅行社

上海青山国际旅行社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报中心 > 正文

追忆当年的《似水年华》,玩转梦里水乡乌镇

编辑:上海青山国际旅行社  时间:2011/07/19
      乌镇是江南十大古镇之一,具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有着千年历史的烟雨蒙蒙的乌镇水乡,乌镇幽深的古巷,潮湿的青石板路,不可能左右逢源的逢源双桥,明朝遗留下的立志书院,临水的翰林酒店,富有江南气息的蓝印花布坊,弄堂边的老邮筒旁,在虚幻的黄叶林和直插云霄塔顶……

     《似水年华》的扮演者之一刘若英曾说过“如果你想要让自己能够休息一下,然后希望去的那个地方会有浪漫跟奇迹发生,我觉得你可以去乌镇。”如似水年华的爱情一样,乌镇总是充满了浪漫的际遇,无数的影视剧把爱的火花放在这恋爱天堂里演绎。

      因为乌镇的原故,偶然间我看到这篇文章,忍不住转载过来跟大家一起欣赏。在6世纪初的温暖下午,一辆马车载着两岁的幼童走过石板路。新立的梁国太子萧统回首而望,看见了夕阳残照。这是帝国文化盛世的黄昏,62岁的老丞相沈约,打着长长的哈欠,他的倦怠像风一样传染给小镇。书院的气息昏昏欲睡。一群白鹅从身边走过,牧鹅女的红色绣包和鲜艳的鹅鼻,构成了奇妙的呼应,令太子心里涌起了一种无名的欢愉。他好奇的姿态融入了少女的眼神,成为小镇上最恬静的风景。河在石拱桥下缓慢地流动,运载桐油和木器的船只向北方行驶。老妪在石阶上洗刷着青菜。酱园的气味在四周蔓延,这些日常生活图景,就是公元503年的影像日志。它被录制在时间的某个缝隙里,成为无数即将被遗忘的书页的一部分。        

      城镇、书院、船只、人群、气味和光线,这些事物都在流逝之中。时间之河推翻了它们的统治。这是一种缓慢的腐蚀,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衰老。少年太子早已死去,变得尸骨无存,但他所目击的那些事物,却依旧存活了许多年,越过战乱和严酷的年代,被帝国晚近的居民所热切地转述。              

       那个叫做沈雁冰的男人,像昭明太子一样走过小镇,看见了运载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而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旧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指手画脚的地点。看哪,那个著名的左翼作家!他们庸常的嘴脸和浅薄的议论,回旋在逝者的家园里,犹如一些无聊的影像碎片。年迈的清洁工在附近打扫,把游客的影子跟垃圾一起扫进竹制簸箕。而在西栅的豪华纪念馆里,前文化部长沈雁冰的卧像被人放置于红旗下面。只有他一个人享用着这种政治殊荣。他的红色身份,跟乌镇的帝国意识形态融合在一起,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和谐气息。

       晚间7点到10点,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在短暂的3个小时里,泛光照明下的乌镇,呈现出圣朝乌托邦的景象。泛光灯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时代的建筑,伫立在细雨里,仿佛是一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灯光所照亮,甚至那些青瓦、斗拱、雕饰、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而在那些复杂的阴影背后,是对帝国历史的想象性空间。它们像雾气一样弥漫在那里,向过去的岁月无限延伸。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照明,它超越了中国所有旅游景点,也就是大红灯笼的图式。基于张艺谋电影的暗示与引导,灯笼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景点的性感标志。这种充满情欲的器物,由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所批发,在整个中国大陆泛滥,用以点缀黯淡的风景,激活游客们的情欲想象,就连云南的丽江古城,都无法摆脱这种恶俗装饰的纠缠。它是旧王朝提供的老式霓虹灯,高悬于仿古建筑的屋檐之下,映照着游客们的猎艳表情。

       在那些复杂的阴影背后,是对帝国历史的想象性空间。

       只有乌镇西栅超越了这种经验模式。它的照明拒绝红色,而是使用最普通的枝形节能灯。柔和的黄白色光线,笼罩在沿河木屋的板壁和私人码头四周,在水面上形成倒置的镜像,制造出半明半昧的水乡幻景。跟红色灯笼相比,这光线显示出历史的质朴性,并呼请着更为犀利和敏锐的感知力。这是对游客的庸俗趣味的挑战。而在那些古朴的旧宅里,隐匿着诸多装饰精美的高级会所,它们被现代化技术所改造,呈现着奢侈而低调的色泽。        

       在黑夜里沿河泛舟,成为西栅最迷人的节目。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声音的细小戏剧。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高高挑起的窗扉、空荡的露台、爬满青苔的石阶、深入水底的石柱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装置。7层的白莲塔是古镇的最高建筑,被泛光灯所笼罩,光华四射,成为游客辨认方向的地标。但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以及琵琶和小鼓发出的乐声,只有更夫在远处敲打着梆子,喊出“小心火烛”的“更语”。除了游客的低语,这是唯一属于小镇的人声,但它是表演性的,就像戏子在舞台上的叫板,高亢地飘荡在水面上,犹如来自水底的历史回声。

       乌镇,也即乌托邦之镇,其名源于某个姓乌的将军。据说他以自己的生命庇护了小镇。一座现今已经毁坏的寺庙,曾经供养过这个传说中的唐朝英雄。乌将军的亡灵化成银杏树,成为小镇唯一存活了上千年的精灵。每年秋天,它的果实落向大地,仿佛是一次秘密的献祭。但这个“乌”字,却有着另外的语义,那就是它的内在黑暗性。越过一千年的历史,乌镇终于从现代化改造中召回了自身的定义。  

乌镇景点介绍

乌镇老邮局

  可以寄明信片,还有6种不同的乌镇邮戳给你盖。

  乌镇有着悠久的邮政历史。唐朝时候的乌镇就是一个商业非常发达的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元朝正式有了马驿和水驿之分,在乌镇镜内设置的大部分为水驿,就是用船运传递公文岂,驿站内设有固定船户,负责传递官方文书。 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

三白酒作坊

      相传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所产“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鸿运发达,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糟坊为前店后坊格局。店堂约90平方米,酒作坊占地1300多平方米。日产量约200升,现主要生产三个产品,分别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这三种酒都是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酿制而成的。其中三白酒为主打产品。

      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 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潭已蓄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开盖,再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置身于公生糟坊巨大的蒸笼边看涓涓佳酿滴落坛中,或在老店长条凳上小酌一番,都是偷得半日闲的快事。

当地酿三白酒的酒坊,进去后就酒气十足,劲儿比二锅头大。是《似水年华》中的重要场景。

古桥

      乌镇全镇有一百多座古石桥,在中国古镇中首屈一指。形状各异的古桥连结了乌镇四通八达的镇河。从南宋到明清,每座桥都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故事。穿越如一弯新月的拱桥洞,小坐卧波平桥的石栏上,或是斜倚双桥的屋檐下,让远古的传说与你悄然握手。应家桥

      茅盾故居前的三里塘河上有7座桥,纵横交错,各具形态,每隔60米有一座,宛如“桥博物馆”。走上古帮岸,穿过木廊棚,来到最有名的应家桥,这是单孔石拱桥。相传吕洞宾正月下凡到修贞观,扮为老头在应家桥上卖汤圆,大的卖3纹钱,小的卖5纹钱。乌镇人都说,茅盾儿时也是经常到这桥上走走、玩耍,才这么出名的。

逢源双桥

      位于东栅景区,是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 ,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站在逢源双桥上,是眺望乌镇美景之一----财神湾的极佳视点,极目一望,东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是很有古典气息的图书馆。书院坐北朝南,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主楼为图书馆,收藏有文化、社会科学、艺术、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可供阅览,并设有电子阅览室、讲堂、书画、教室等。

  书院西为拂风阁,是喝茶、读书、交流的场所,水池中央有明代经幢。晚风轻拂时,坐在露天的亲水平台上捧一卷美文,品一壶香茶,闻一曲琴韵,会让你深深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并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第二展厅的有清· 拔步千工床等床,这批床材质优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是木雕床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床被誉为“ 镇馆之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这些雕工精美、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不由人不由衷地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 ,南临东市河 ,东倚兴华桥 。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团来乌镇宣传抗日,在戏台演出了当时很著名的话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现在,戏台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每天早上8时起到晚上10时,都有演出,演的是桐乡花鼓戏(桐乡的地方戏)。

修真观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 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观成,有青鸾飞临 ,翔跃于修真观上空 ,镇人以为神奇,争来观看,一时间 ,修真观名气大增 。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 

      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建时的修真观有三大殿,前为元武殿,中乃三清阁,后是轩辕坛。后来屡有修扩,亦屡经兴废。元末,朱元障的军队与张士诚在乌镇展开决战,修真观被毁,明朝洪武年间修复;天顺年间(或云成化三年),住持邱玉岩重建;清康熙十五年 ,道士徐绎铭应召入都,得到裕亲王的青睐,赐题“ 修真观 ”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中殿东偏建玉皇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元武殿为东岳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建山门和戏台。至此,修真观格局基本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在乌镇与清军搏杀,修真观又遭毁坏,仅存东偏两殿;同治四年(1865年),里人吴学浚集资重建大殿、山门、戏台、玉皇阁和旁月楼等,并增设瘟元帅殿,顿复旧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于前殿东侧建财神殿和城隍殿,费用由布业捐助;民国22年(1933年),吴学浚的孙子吴斯美捐资重修。解放后,修真观多有坍损,并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移作他用而被拆除 。为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政府已拨出专款,继整修戏台后,又将修真观按历史原貌修复,令人惊奇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出土了一对巨石“门当”,经鉴定为该观旧物,盛世出土,当为美谈。

      如今的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修真观广场系以石板垒筑而成,地势开阔,位处镇中,广场上还设有长廊石座,是镇人迎庙会、看神戏、唠家常、曝日头的绝佳所在。广场曾是乌镇的集市中心,现在则成了开展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 。至今已举办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江南水乡特种邮票首发式、第一届中国·乌镇香市开幕式、乌镇武术迎中秋专场表演、海外华人乌镇中秋赏月等大型活动,成了古镇新的文化娱乐中心。

矛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学家茅盾(沈雁冰) 祖辈居住的老屋,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建筑面积650平方米,为清代江南民居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1910 年春离乡求学 ,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仍联系不绝 。

       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手植的天竹 、棕榈。198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3年8月筹备修复,1985年7月落成开放,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后相继增扩附属用房和陈列馆,现总建筑面积1731.5平方米,1994年8月更名为桐乡市茅盾纪念馆,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复原)》三个基本陈列室。

       茅盾故居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屋等文物及乌镇的水乡风情 ,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嘉兴市红色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桐乡市中学生校外德育基地。

茅盾纪念馆

       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最初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现在是茅盾纪念馆。它的前身是名震嘉 、湖的分水书院 ,院址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书院毁于战火。5年后, 严辰等倡议重建分水书院时,因北栅书院旧址实在破败不堪,无法再用,而当时观前街有一幢原太平军项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着 。严辰等人看中了这所房产,就联名上书官府 ,要求将之划为书院,并加以扩建 。同治七年,书院建成,因地址变更,屋宇又是全新的 ,严辰就决定不再沿用分水书院的旧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学家 、乡贤张杨园先生的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先须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为新书院的名字,严辰任立志书院山长。

       立志书院前起观前街,后至观后街,直落五进 。今天的书院基本保持了当时的面貌 。大门的门楣上嵌着 “  立志 ”二字 , 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 “ 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乃浙江布政使杨昌浚所题,两边一副对联是国学大师俞曲园撰写,云:“分水旧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 ;殳山钟秀杰,定知异日有成材 。”讲堂后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为教学楼 ;另“籋云楼”,为山长严辰所题 。籋有“ 钳 ”义,“ 籋云 ”可作“拿云”、“凌云”解,它与“立志”互为呼应,寓意显然。第三进是平房,作厨房用。立志书院将最后面一进平房辟为张扬园祠(同治九年建造),学生多时也曾作过书院的院舍。

      今天的立志书院已布置成为茅盾纪念馆,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夏同善翰林第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观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占地不多。夏同善钦点翰林并获赐“翰林第”匾以后,才得以扩展而稍具规模。虽规模不大,但屋宇齐全,经整修后,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整修后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来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

       中间部分是主轴线,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石,显示出萧家的不同凡响。进门厅的第一道门,可见门楣上有横“顶栋”即5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 。平时不开正门,进出有两旁边门。再往里是第三道门,即头墙门,过了此门是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这是第一进。跨过天井是正厅,为第二进。正厅是平厅,梁上供着珍藏有圣旨诰命的两个大红镂金漆木盒。在后面紧接着的两厢是楼房,靠墙有甬道相连。这种结构别处少见,大概与地基逼仄有关。再往里过二墙门,是三进的后小楼厅。

东翼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风格平庸,是下人居处。西翼,与门厅并列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一庭院,有假山、水池,植时花异木,小巧、雅致,煞是可爱,这便是“肖家花园”。再往里,复有正厅和后楼厅,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夏家和翰林第,是一则“学而优则仕”并因此荣宗耀里的故事,但却是乌镇历史上的事实,更是百姓口中的骄傲。而因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小白菜奇案”,夏同善的翰林第更有了它吸引人的传奇色彩。

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戏影人生、土电影,起源于北宋时的北方,南宋时传到江南一带。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乌镇皮影戏属南派。至抗战前后,乌镇尚有12个皮影戏班子,走乡串镇,演出颇多。解放后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日趋减少,至文革中完全停止,大量的道具也在“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

      皮影戏是利用各色可活动的牛皮或羊皮制成的造型,在强光的投射下,通过表演者娴熟的技艺,利用影幕向观众展示各色剧目,可称得上是中国特有的卡通片。皮影戏表演所需的半透明造型都是用手工绘成,极为精美,各人物关节处以线缀连 ,可自由活动,演出时再配以鼓、锣、二胡、京胡、锁、呐、长笛等乐器伴奏,便形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有《英烈传》、《闹天宫》、《康王渡江》、《徐达打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

      如今皮影戏已随着乌镇旅游业的发展,又焕发了青春,乌镇皮影戏馆仍在日日演出,并走入了人民大会堂,走出了国门,先后受邀请去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表演,以其独有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皮影戏馆里收留下也许不仅仅是老艺人对过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种原生态生活的回归与渴望。

访卢阁

      访卢阁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南堍,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阁上可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访卢阁是旧时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已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此阁的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镇人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但他不熟悉茶树,正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 。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后神清气爽,心有烦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胫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卢仝可犯愁了。又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给卢仝不少制茶的新方法。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给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就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余榴樑钱币馆

       余榴樑,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 。它雕梁画栋 ,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 ”、“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 ,有“打渔” 、“ 斗蟋蟀”、“ 敲锣打鼓 ”等生活场景 ,也有 “龙凤呈祥” 、“ 松鼠吃葡萄 ” 、“ 梅兰竹菊 ”等传统图样,以古朴的风格,细腻精巧的表现手法,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其中的郭子仪祝寿骑门雕花大梁长四米 ,宽约40厘米,用整块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做寿的场面,人物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资数十万而欲购不得。

       江南木雕陈列馆藏品丰富,可看性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味。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饱览东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 石灰拷花布 ”、“ 拷花蓝布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 以其价廉物美, 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至今蓝印花布的印染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爱。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这些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一路看下来,你就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清新可爱的花纹是怎么印出来的。 

江南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 。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

        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復,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乌镇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交界,人烟辐辏,河港纵横,杂隶难治,易藏奸宄。明嘉靖十九年(1540),原任广东按察副使镇人施儒,奏请分立县治未果,部议添设通判一员,驻镇督理,建廨于普静寺之东,名添设馆署。隆庆二年(1568),为前官常有别项差委,不驻乌镇,实在郡城,遂指为冗员,奉议裁革。万历三年(1575),因乌镇周边盐盗猖獗,准参政朱炳如、巡抚谢鹏举、巡按萧禀的会疏,改添设总捕同知一员,钦给“督理巡盐捕盗同知”关防,常川驻箚乌镇,专一缉捕盗贼,兼管水利盐法,随便受理词讼,革除奸弊,附近府县悉听约束。由是扩建原有廨宇,称浙直分署。

       清初沿袭明代建置,仍为添设同知,署所依旧。顺治四年(1647)奉例裁革,廨宇尽毁。康熙元年(1662),准分守道张武烈条陈,将湖州府总捕同知移驻乌镇,给以“控制江浙巡盐捕盗”关防。镇人董汉策捐西中桥左之空房为廨,名督捕同知署。十八、九年间署圮,官员回驻府城。雍正三年(1725),镇绅以盐盗不靖,吁请总捕同知仍驻乌镇,以资弹压。翌年,巡抚李卫题准,改湖州府总捕同知为乌镇捕盗同知,再无回驻郡城之虞。六年(1728)给价买西栅官人桥西之进士唐彦晖故宅,拨官银改建为廨,称江浙分府。咸丰十年(1860)兵燹,毁大堂,同治四年(1864)重葺。民国成立废同知,衙成空屋,四年(1915)标价售入民间,署宇卸除,渐次成为民宅。

       2004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间的旧貌原址复建,以存历史陈迹。

汇源当铺

      乌镇中市的常丰街是一条传统商铺街。其中有一家叫汇源当的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高高的柜台(高1.8米),煞是气派。      典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最初是受百家施舍、收入丰厚的寺庙把多余的资金以抵押方式向民间出借的行为。这种借款方式使借款人蒙受高利息的损失,但对社会有融通资金的作用,可救人一时之急。渐渐的,这种融资方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清雍正朝规定,典当行开业前应领取“ 当帖 ”,因帖上印有龙的图案和花纹,故俗称龙票。一般来说,商业发达的地方,典当行也特别盛行。 

      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是周围地区的商业中心 。明末清初,乌镇东南西北四栅连成一片,“ 民物藩阜,第宅园池盛于他镇”。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 在太平军和清军的交战中,乌镇的西栅、北栅受灾严重,到处断垣残壁。民国初年,乌镇经济稍有复苏,典当行也死灰复燃,恢复到5家,它们是东栅葆昌当、南栅宝生当、西栅丰泰当、北栅淳泰当和中市汇源当。2O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四家或因亏损,或因湖匪洗劫,或因民生凋敝,市场萧条,相继关门。到 1931年,只有汇源当还支撑着,到日寇入侵时期,典物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

      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划上了句号。如今存留的当铺成了旧中国时金融业的一个缩影,二扇斑驳的铁门后留下了太多悲怆与凝重。

丝绵作坊

      乌镇是蚕桑之乡、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所出产的丝绵质地坚柔,无块、无筋、无杂质,色泽洁白,匀薄如纸。

      丝绵的制作方法均为传统的手工操作,一般选用蛾口茧和同功茧。制作丝绵时,首先将蚕茧煮熟后浸于清水中,然后取出茧中的蚕蛹,把茧壳剥开扩松,绷套在拳头上。等绷到五六层后。扩成袋形,套在一只特制的半圆形的竹弓上,洗干净后取下,用线串挂起来晾晒,干后即成一只只洁白如玉、如弓形的绵兜了。把绵兜扯成薄薄的一层层,那就是丝绵了。 

      当地人称丝绵为“大环绵”或“手绵”,它的轻薄、保暖、透气是现代“太空棉”所绝不能比拟的。

布鞋作坊

      在中国人原生态的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但现代许多城里人,大概与布鞋久违了吧?布鞋通气、舒适,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所以,当地很多人家里都备有一双布鞋,休息的时候便换上它,感受一份“土气”的舒适。城里的小摊上可能也有布鞋卖,但大多不是千层底的,穿不了几天。乌镇的布鞋就绝对是正宗的“土气”,密密千层布底,通气;有的还钉上前后皮掌,地面有点湿也不怕。布鞋作坊就做这样正宗的布鞋,看千针万线的缝纳,一双再普通不过的鞋,却蕴涵了踏实做人的淳朴。        参观完制作过程,不妨买上一双舒适、通气的千层底布鞋,用中国的节奏,穿越江南水乡。

刨烟作坊

      乌镇的晒红烟远近闻名,刨烟作坊就在丝绵作坊的旁边。新鲜烟叶用烟片夹子夹住,经过曝晒后,会呈现出亮红的颜色,并有浓郁的烟香。刨烟时,将几十张烟叶码压在一起,紧紧固定在呈斜面的刨床上。刨具的外观与木匠用的刨子类似,但刨斗要大得多,以容纳刨下来的烟丝;刨斗长约六七十厘米,宽约30多厘米,像一条微型的船。刨时为了润滑,往往要上油,同时也使得烟丝油亮润泽,外观上好看得多了。 

      在刨烟作坊里,这一套工具都被原原本本地陈列着,并有老伯在操刀刨烟。游客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亲自体验一番。

糕点作坊

      乌镇糕点种类繁多,但以姑嫂饼最为有名,它油润麻香,入口酥松脆糯,咸甜适中,不腻不寡,充满乡野滋味,但不粗砺。

      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在清乾隆年间乌镇同知董世宁原修、卢学溥续修的《乌青镇志》卷二十的“土产篇”中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在糕点作坊听一段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链接传说故事),边观看制作过程,边品尝姑嫂饼,相信别有一番滋味,即便是压饼的木模,也大有一番看头。

藤作坊

       藤作坊·竹器店·箍桶作坊这三个作坊在一幢楼里,制作的都是农家和居民常用的家具和农具。有些小件如篮子、笔筒等有一定的工艺性,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很有意味 。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 ,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产品现场制作 ,等上一会儿,就可收入囊中。

竹艺斋

      浙江竹刻大约在清朝乾嘉年间兴起。浙江竹刻的技法以留青和浅刻为主,无圆雕和高浮雕之作。刀法简朴,崇尚天趣。题村作画本、小像外,多名家书画、蔬果小品和金石文字,品种以扇骨、臂搁和笔筒为多。  

      民国后期,浙江竹刻逐渐衰落,至20世纪80年代,复得振兴,尤以桐乡乌镇的竹刻影响较大。乌镇钟山隐早年在上海从名家习篆,后致力于竹刻艺术,擅长浅刻和留青。多刻名家画稿,精微细致,层次丰富,对原作精神体味到位,所以无雕琢痕迹,作品为北京荣宝斋所重,经其推介,影响播及海内外,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又有叶瑜荪,受其影响,于1979年开始学习竹刻。初以民间传统木雕法习刻,后倾心文人竹刻。因自幼喜爱老乡丰子恺的书画,以为丰先生的书画最具文人气质,与文人竹刻颇为神合,遂以之为题材刻竹,竟饶得其味,颇受时人喜爱。

      在中市-东栅景区的乌镇竹刻工艺馆里,可以欣赏到上面浙江竹刻名家创作的精彩作品,并根据作品的引导,进一步了解竹刻艺术的历史脉络。

       买几件名家书画、蔬果小品和金石文字的扇骨、臂搁或笔筒,可为住家平添几分雅气。

瑞木轩

       木雕作坊,有艺人在此制作木雕,其作品细腻精致,古朴典雅,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水阁

       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建造,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冬暖夏凉,绵延数里,是乌镇建筑的独特奇观。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在屋中打开盖板,便可汲水洗涤。乌镇的原住民就这样世代随水而生,伴水而眠,乌镇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出生于乌镇的文学巨匠茅盾在一篇题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这样描述过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明清建筑

       乌镇的建筑以砖木结构明清建筑为主,至今保存有20多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众多的深宅大院,是旧时商贾巨富和官员隐世之处。从某扇不起眼的大门进去,却是迷宫般的回廊和厅堂。梁柱门窗上的石雕、砖雕、木雕繁复精美,美伦美奂。建筑的屋顶有独特的观音兜、马头墙,既可防火,又可挡风,形似五岳朝天,左右对称,高峻险美。

老街长弄

      乌镇街、坊、巷的数量和规模非同小可,俗称有四门八坊数十巷。

      据民国时卢学博编修的《乌青镇志》记载,当时尚存有八坊八街六十八巷的规模,其中八坊分析为四十七坊。八大街为常春里大街、澄江里大街、通里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观前街和东大街。从今天的情形看,坊和巷是变化最大的,几十上百年的人口增加,搭建出来的房子特别多,使得坊巷有的徒具虚名,有的面目全非。倒是大街,由于乌镇老区总体格局变化尚不很大,所以大多都在 ,尤其是观前街、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等,不仅保存完好,功能也还在发挥。

      老街差不多都有2000米的长度,全是由青石板铺成,已被岁月打磨得锃亮,慢慢地走,慢慢地看,便可耗去半日的光阴 。串连老街的是众多的小巷长弄,其中以染店弄最幽长窄小,因其旧时两边俱开设染坊得名街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一间间店铺和民房,门大多是木板的,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让人感觉时光的无穷魅力。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券门;两两相对,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老街大都沿河,街与河之间也是房子,每隔一段,总有一个河埠连通河道,方便居民坐船时上下和洗涤。

帮岸

      走在东大街、观前街时,从码头和房子空隙处可看到对河那用石块整齐砌筑的河岸,这类河岸在水乡小镇是常见的,名称就是“河岸”,可乌镇人却叫它“帮岸’,也许是帮助河岸不致塌损的缘由吧。

      帮岸上上有廊棚, 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廊棚,全部为木结构的柱子,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廊棚的下面是一条石板道,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景观。廊棚有的临河,有的居中,廊棚的顶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廊棚里侧是商店和民宅,行人来往无雨淋日晒之苦。

      有的廊棚往往在沿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 供人歇息,称之为美人靠 。倚在美人靠上,看老街的房子倒映在不停晃漾着的河面上,变化出奇妙莫定的图案和韵味;河上有小船时而穿过,欸乃有声,只觉得时光在这一刻停止了。

财神湾与财神堂

      财神湾汇集了水乡的特色建筑,厅堂、廊棚、水阁、各色建筑一应俱全,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延伸着幽幽古街,廊棚水阁与碧水蓝天相接,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财神湾旧时叫转船湾,因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 ,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使船只调头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旁边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乌镇当地住民都会来财神堂前烧香祈福。

      乌镇的这位东路财神的所在之处从前为集市 ,现在则有香山堂药店、财神堂、逢源酒楼、财神湾茶庄等休闲场所,已成为古镇住民新的聚集中心。

香山堂

      香山堂中药店座落于东栅财神湾,该店由业主陆庆余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香山”的“香”是指中药较为名贵,“山”则是形容药材堆积如山。店面座北朝南,店堂间内东壁与北壁还分设3幢药橱,名为“百眼橱”,存放各种常用中药。店堂临街设一曲尺型柜台,这是药店撮药的工作台。店前,斑驳的“  南北  ”老招牌虽已有些残破,却依旧在河风中吱呀。

水乡晨昏

      乌镇的夜晚有着特别亮泽莹润的月光,照得整个乌镇泛起淡淡的蓝色光晕,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纯净空气,倘徉在万籁俱静的石板路上,此刻,你就拥有了整个乌镇。次日清晨的乌镇又是另一番景象,你可以在茶馆用早点,看薄雾轻泛溪河、原住民生炉紫烟,听橹声咿呀而过,与古镇一起在沉睡后苏醒。

西栅

  乌镇其实是早已开放的东栅景区;西栅则是经过修葺后对外开放的。

  进入西栅得乘渡船。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在西栅有许多“老底子”的东西——老街长达数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几样纯手工的东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酱作坊,镇上的红烧菜系味道不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的功劳。价格不便宜,一瓶普通酱油25元;二是生铁锅,系手工铸造。开价为99元的铁锅据说最受欢迎;三是蚕丝,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游客可以亲手在老底子的缫丝机上操作。

  夜幕降临时,喝着小酒,看对岸楼台上唱戏,或者到水边放几盏莲花灯,都会令人心醉。摄影爱好者千万别忘了带上三脚架。这里还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动。当时,女人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佑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提灯走桥演化为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西栅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别,外壳是明清时期的,内有空调、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等,游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享受着另一种“和谐”。西栅的古街上还“藏”着高级商务会馆、SPA养生馆、酒吧等最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

上一条:暂时没有!

下一条:江南十大水乡古镇